摘要: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在构建高效、可行的内部管理机制时,应以可持续、稳定性发展为目标,将“人”作为管理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政策,保障职工群体的权益,更好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关键词:新形势;国有企业;信访维稳
引言
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是提升国有企业治理水平的一项关键举措,也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信访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应用新发展理念,结合当前信访维稳工作的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熟练运用规章制度和法规政策,多渠道、高效率地办理信访案件,让职工的合理诉求、实际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在保证职工队伍稳定性的基础上,促进国有企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经济效益得到持续提升。
1国有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价值分析
1.1有利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随着全民法治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职工会选择信访等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近几年来信来访增多的主要原因。对于多数职工来说,当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找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只有沟通无果后才会选择信访等途径来维 权。因此,职工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问题往往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予以认真对待。
1.2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绝大多数职工来说,信访是反映诉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信访维稳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来信来访群众,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问题,然后尽快给予答复并协调解决问题,以此来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性,让国有企业各项工作都能够正常开展。以新发展理念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满足职工的诉求、解决职工的困难,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向心力,进而在本职岗位上敬业奉献、踏实肯干,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对信访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工作形式单一
现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各项生产、管理风险的表现更复杂,信访工作的形式也需要对应性地调整,才能更好地解决职工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然而,分析当前信访管理与服务的工作实践可知,部分国有企业对信访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信访流程复杂、服务方式滞后、信息反馈不全面、处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没有起到国有企业与群众间沟通桥梁的作用。
2.2内部信访维稳意识不强且处理能力不足
信访具有较为明显的政治属性,能够为国有企业思政建设提供助力,帮助化解党组、群众之间的误会分歧,这就需要联络人员积极倾听群众心声,积极保障群众利益,并勇于接受群众监督,从而达到拉近党群距离、共建和谐氛围的基本目标。但从当前状况来看,很多地勘单位的基层联络、接待人员并未树立起牢固、坚定的服务意识,对信访工作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甚至将“维稳、降压”看作信访目标,接访环节抱有敷衍了事的心态,制约了信访机制运转效能的提升。
3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优化策略
3.1转变工作认识提高对信访维稳综治管理的重视度
新时期,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应提高对信访维稳综治管理的重视度,转变工作认识,合理规划信访长效维稳机制的建设路线。信访部门应加强创新管理技术、理念的学习,全面掌握信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行政与司法救济等方面的变动情况,科学调整信访维稳机制的建设规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缓解企业现代化运营管理与职工利益保障之间的矛盾。
3.2强化法制宣传力度维护信访办理秩序
当职工遭遇不公事件,或认为自身权益受损时,往往会通过信访渠道反馈意见,这本身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契机,但部分基层群众法律观念淡薄、文化素养不高,容易受到偏激分子的影响,并在不断的鼓吹、煽动影响下,加入到围堵、聚众等“闹访”行列中来,影响国有企业工作的同时,也不利于自身权益的维护。实践环节要正视该种风险,加强法制化思想的渗透与积淀,引导群众用合乎情理、合乎规范的行为正确表达诉求,维护信访机制的尊严和秩序,坚决抵制“以访压法”情况的出现。注意抓牢抓稳部门例会、集体会议等契机,积极扩大普法力度与深度,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思想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职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
在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在优化建设维稳综治信访长效管理与服务机制的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当前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与内部生产经营状况,以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为目标,创新信访工作方法、形式与理念,依托信息技术创建高效沟通渠道,动态把控职工群体思想状态,加强信访工作队伍服务意识与纠纷处理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法制化、人性化信访维稳综治管理制度的建设路径,为企业可持续经营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保驾护航。
(作者:曹晨晨 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井三处)
参考文献
[1]袁利斌.以新发展理念做好企业信访维稳工作[J].河北企业,2021(6):85-87.
[2]刘海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5):156-157,160.
责任编辑:霍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