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持续演进中,预算平衡与财政赤字作为财政管理领域的两个关键方面,始终在公共部门制定财政决策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预算平衡,从本质上来说,是指在特定的财政周期内,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能够达成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不存在明显的收支缺口或盈余过多的情况。这一状态不仅体现了财政管理的稳健性和有序性,更传递出一种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和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当预算平衡得以实现时,意味着公共部门能够在其财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合理且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各项职能的平稳履行,避免因财政的过度扩张或收缩而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必要的冲击和干扰。
在经济平稳增长且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维持预算平衡具有诸多积极意义。它有助于稳定物价水平,防止因财政政策的大幅波动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不良经济现象。同时,这种稳健的财政姿态还能够向市场参与者传递出积极的信号,增强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鼓励他们基于稳定的预期进行长期的生产、投资和消费决策,进而为经济的内生增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得经济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且可预测的财政框架内有条不紊地运行,为长期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财政政策不能仅仅局限于预算平衡这一单一路径。财政赤字,作为预算平衡的对立面,在特定的经济情境下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当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整个市场的需求往往会陷入低迷状态,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受到严重抑制,消费者信心受挫,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此时,财政赤字就有可能成为打破经济僵局、撬动经济复苏的有力杠杆。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赤字虽然在特定时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财政资源的提前透支行为,如果运用不当或者长期过度依赖,其潜在的负面效应将会逐渐显现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
因此,在追求经济稳定增长和长期繁荣的征程中,必须要精准把握预算平衡与财政赤字之间的微妙权衡尺度,根据经济形势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方向。在经济繁荣时期,应当秉持审慎、稳健的财政态度,严格控制财政支出规模,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积极致力于实现预算平衡甚至适度盈余,利用经济增长带来的财政增收契机,及时偿还历史遗留债务,充实财政储备资金,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经济波动和不确定性因素提前积蓄足够的力量。而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较大的艰难时刻,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则需要遵循适度、精准、有效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要依据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市场需求的萎缩幅度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等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规划和债务融资安排,确定一个与经济复苏需求相匹配的、适度可控的赤字规模,坚决避免过度举债和赤字失控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实施赤字财政政策过程中,要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够精准流向那些真正能够产生最大经济拉动效应和社会效益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如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持、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等,避免财政资金的低效浪费和盲目投放。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全方位监管和绩效评估,建立健全严格的问责机制,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力求以最小的财政成本换取最大程度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成果。
总之,预算平衡与财政赤字并非是相互孤立、非此即彼的简单财政概念,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境下,需要依据客观经济形势进行动态调整、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的重要政策工具。只有深入透彻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作用机制,熟练掌握并运用好这一充满挑战的权衡艺术,政府才能够在复杂多变、波谲云诡的经济浪潮中稳健地驾驭财政之舟,成功驶向经济稳定、持续繁荣的理想彼岸,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提供坚实可靠的经济保障。(新密市财政局 李珍)
责任编辑:邱宁